经过荣哥的允许,我拍了他的工作室,荣哥自己打开听啤酒,开始了我们的对话。下面我用D荣哥用R分别代替。
片段一:
D:荣哥是香港原居民吗(其实就是问他是不是香港的土著)?
R:地道香港出生的,就住这附近,十五分钟的路程,但是我已经有5年不回家了。
D:(有点吃惊,仔细打量了一下拥挤的工作室)难道就住这睡在这?
R:(笑)其实你知道做艺术的最需要什么?
D:(插一句)环境。
R:(点头)我喜欢这里,而且重要的是晚上这里很安静,做艺术的人最需要这个时候,在这个空间里思考,实践自己的想法。
D: 香港能找到这样地方真的是出乎我的意料,这里的环境感觉上和北京的798差不多,不知道这里的费用是多少?
R:798我知道,不过现在感觉不是太好。
D:(插)是因为太商业化的缘故吗?
R:(点头,笑)更喜欢北京宋庄艺术村。牛棚这里是香港政府的公共用地,100多平方月租金需要6500元。(口气还是觉得贵)
D:开销是不少,那你靠什么收入来保证工作室运作?(注:之前聊的过程中已经知道,在那里学习、制作的孩子和艺术爱好者是不用花一分钱的,包括电费等)
R:平时常来玩朋友会介绍一些活计,基本够维持了。
D:到这里使用工具和电炉你为什么不收费用呢,少收点是可以的呀,我想大家都能理解的。
R:如果我要赚钱,我就不搞艺术了。
R:人这辈子能活多少天?(他突然发问)
D:(准备不足,愣在那里,心理在敲算盘)
R:(可能是看出我的窘迫)26000天,很短暂吧,那么现在给你30000多天,你是不是觉得很富有。
D:(点头)
R:时间才是最宝贵的财富,所以抓紧时间搞搞自己喜欢的东西,就是拥有最大的财富。我不理会有没有钱,但很开心。你看我今年多大?
D:看上去45吧,呵呵
R:(笑)荣哥我54了,大儿子都30岁了,比你大。
D:(得意的笑)荣哥~!我都快35了,看来艺术让人年轻呀!(继续笑)
片段二:
R:你是那里人,看样子也像学艺术的
D:江苏人,南京铸造业是很强的,香港天坛大佛就是那里造的。上学时候曾经学过点艺术(难得谦虚一下,嘿嘿),曾经也学过雕塑(一般人我不告诉他),不过这十年离艺术有点远了
R:江苏美丽的地方,我去过镇江造船厂两次。
你怎么离开艺术了呢,艺术给我带来的快乐很多,但是我没读过书,不过我现在注重这些。(拉我到书架前,随手拿起起本书一本关于中国雕塑铸造史的书)我学习古人的经验,有学习才能有创新,一定要重视前人的创造。
D:(点头)没有借鉴就没创新
R:他翻开封面告诉我,这书主编是湖北省博物馆长,是我好朋友,(随手从书架拿出个铜雕块)知道这个是什么吗
D:(看了半天没明白)不知道
R:是编钟,真的编钟,是馆长和我研究制作方法后送我的,你看不像是因为只能带残片出国 ,这是个局部。读书什么时候都不晚,要多读书总有用的时候。
D:会的,下次荣哥去国内到我那玩吧,我留个联系方式给你
荣哥25年前开始接触艺术作品,那时候他还是个铸造工。17岁起在船场里工作,专门铸造螺旋桨。难怪他的手指很粗壮有力。他一个偶尔的机会,给雕塑家麦显扬帮忙铸造雕塑,并成为好友。在麦的影响下,荣哥开始了自己的创作之路。
其实在上个世纪60年代,荣哥曾经自己创业,开办过一家铸造场,制造游船上的零件。随着香港的发展,铸造业由于重污染,加上工人工资逐步高昂,工厂大多迁到内地,荣哥是最后一带铸造工人。当年的工友很多都年老退休,年轻的大多到内地做生意,只有他一直坚持铸造工作,只是用一种艺术的方式进行。
荣哥工作室有个电炉,由于铸造不易,他找到一种新的材料:玻璃。下学期也有机会接触个油炉,所以我详细的询问了使用情况。荣哥知道我的情况后,当场给我示范讲解七彩熔玻,并详细介绍了制作的流程和注意事项。得知我曾经学过雕塑,他给我介绍了他自己研究成的套模技术,并现场拿出作品,向我讲解他的翻模后的作品是如何更好展现原作的。这个技术对小型作品来说真的是非常实用,解决了很多的问题。一般来说,很多艺人都注意保守自己技术秘密,但是他却毫无保留的告诉了我。我一下子明白了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朋友喜欢他的工作室,为什么那些小朋友在留给他的小纸条上都亲切的叫他“荣哥”了。
这就是率真的荣哥,快乐的荣哥,做真正艺术的荣哥......
工作室门口残缺的人体铜雕里放着个铸铁的赑屃,中西结合很有意思。
工作室乱而有序
孩子们用来做彩色熔玻的材料,是各色废玻璃瓶,废物利用.
好看的溶玻吊灯,晚上点上蜡烛一定非常不错
工作室内随意坐着谈事情和工作的荣哥的朋友
很有感觉的小品
吸在冰箱上的一些精致的小物件也是荣哥闲暇下来的作品
孩子们的话虽然天真,但是最是真诚


